国内智能油气田崛起:与国外先进油气田的巅峰对决

国内智能油气田:数字化浪潮下的华丽蜕变

在全球能源格局风云变幻的当下,油气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 “血液”,其稳定供应至关重要。我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油气田开发面临着诸多挑战:老油气田资源品位下降,含水率攀升,开采难度与日俱增;新发现的油气藏往往地质条件复杂,深埋于深海、沙漠等恶劣环境。与此同时,国际油价的波动、环保要求的严苛,也促使油气行业必须寻求变革之路。在此背景下,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成为我国油气田破局突围的不二选择。
回首过往,国内油气田数字化建设起步于上世纪末,大庆油田率先提出数字油田理念,犹如一颗火种,点燃了行业变革的燎原之势。此后,各大油气田纷纷踏上探索征程,在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等基础环节发力。如今,这场数字化变革已迈入智能化的崭新阶段,成果斐然。
油田生产现场,智能传感设备星罗棋布,油水井、管道、设备的运行数据被实时采集,精准传输至控制中心,宛如为油气田装上了 “神经末梢” 与 “千里眼”,实现全方位感知;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生产数据深度挖掘、分析,油藏动态预测、故障诊断预警、生产优化决策得以智能化实现,生产效率大幅跃升;更令人瞩目的是,无人机巡线、机器人巡检、远程操控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作业人员告别高危、艰苦环境,实现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一)智能油气田的核心技术与系统集成

智能油气田建设,是一场多学科、跨领域技术的 “大合唱”。物联网技术宛如一座桥梁,将油气生产现场的各类设备、传感器互联互通,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与实时传输,为智能油气田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大数据技术则似一位 “数据魔法师”,对海量、多源、异构的油气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分析,从中挖掘出隐藏的规律与价值,为生产决策提供精准依据;人工智能技术更是核心驱动力,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算法在油藏模拟、产量预测、故障诊断等领域大显身手,让油气田生产从 “经验驱动” 迈向 “智能驱动”。
这些技术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度融合、协同发力。以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为例,它集成了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将分散的油气水井、计量间、油气站库等生产单元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远程监控与智能调控。再如,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油藏管理系统,通过对地质、油藏、生产数据的深度学习,构建高精度油藏模型,预测油藏动态变化,优化开采方案,最大限度提高采收率。

(二)恩平 15-1 油田群:海上智能油田的璀璨明珠

在我国南海东部海域,恩平 15-1 油田群宛如一颗海上明珠,闪耀着智能油气田的光芒。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海上智能油田群,由 4 座海上平台、99 公里海底管道、25 公里海底脐带缆构成,开发 6 个油田,日产原油超 7500 吨,实力超群。
恩平 15-1 油田群的智能感知系统令人惊叹,数千个传感器遍布平台、设备、井筒,实时监测压力、温度、流量等参数,数据传输至陆地控制中心,技术人员借助智能算法对生产状态精准分析、诊断,确保生产平稳高效。在台风肆虐的南海海域,其远程操控技术大放异彩。面对台风,作业人员在陆地通过远程操控系统,对油田生产设备精准控制,实现台风期间的无人化生产。自投产以来,该油田群成功应对多次台风考验,保障油气供应稳定,减少产量损失。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恩平 15-1 油田群在绿色低碳领域成绩斐然。它建有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将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捕获、分离、加压至超临界状态,回注至海底地层,累计封存二氧化碳超 6000 万立方米,相当于植树近 550 万棵。同时,通过国产主机与透平机电力组网、伴生气有效利用等创新举措,节约原油消耗近 4000 吨,为海上油气田绿色开发树立标杆。

国外先进油气田:传统巨头的持续领航

在全球油气领域的浩瀚星空中,国外诸多先进油气田宛如璀璨星辰,熠熠生辉。它们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精湛前沿的开采技术以及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长期在国际能源舞台上占据主导,深刻改写全球能源版图,其发展历程与创新实践为我国智能油气田建设提供了宝贵镜鉴。

(一)沙特加瓦尔油田:地质奇迹与能源巨擘

沙特加瓦尔油田堪称 “世界油王”,1948 年被发现,预估原始石油储量高达 1700 亿桶,其地质构造为狭长近南北向简单背斜,长近 200 千米、宽 16 千米,面积 5400 平方千米,主储层为上侏罗统阿拉伯组 D 段碳酸盐岩,渗透率高、孔隙度优,石油极易流动聚集。自 1951 年投产,已累计产油超 880 亿桶,至今日产仍可达数百万桶,持续稳坐全球最大产油油田宝座。
加瓦尔油田开采技术独步全球,注水开发技术成熟运用数十年,通过向油层注水保持压力,大幅提升采收率;近年来,沙特阿美公司更是引入智能油井技术,井下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压力、流量,数据实时传输至地面控制中心,智能算法精准调控油井生产参数,实现单井产量最大化,在应对老油田产量递减、含水率上升难题上成效卓著。
在管理运营层面,沙特阿美公司统筹规划,采用 “中心辐射式” 布局,以大型集输站为核心,管道辐射连接各油井,原油集中处理、高效外输;同时,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深度分析全球市场供需、油价走势,灵活调整生产策略,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其精细化管理让加瓦尔油田这一 “庞然大物” 运转得井井有条。

(二)科威特布尔甘油田:沙漠中的高产传奇

科威特布尔甘油田宛如沙漠中的 “黑金宝库”,1938 年被发现,原始石油储量约 700 亿桶,以块状砂岩储层为特色,砂岩孔隙仿若天然 “储油海绵”,油田面积广阔且地势平坦,交通与开采便利性极佳。自商业开采以来,为科威特贡献海量财富,石油出口撑起国家经济 “半壁江山”。
面对沙漠严苛环境,布尔甘油田开采技术不断革新。早期开创性运用大型丛式井技术,在狭小区域集中布置多口定向井,大幅减少地面设施占地,降低建设成本;近年来,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助力精准勾勒油藏边界与结构,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则让低渗透油层 “重获生机”,油井产量倍增。
运营管理上,科威特石油公司建立完备应急管理体系,应对沙漠风暴、火灾等灾害;同时,与国际顶尖科研机构合作,培养本土人才,研发适应沙漠油田的新技术、新工艺,为油田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动力,使其在历经战火、市场动荡后,依然保持强劲生命力,持续为全球能源供应 “添砖加瓦”。

中外油气田大比拼:优势与差距尽显

在全球油气舞台上,我国智能油气田与国外先进油气田同场竞技,各展风采。通过多维度对比,既能明晰我国的优势与不足,更能为未来发展找准方向,汲取奋进力量。

(一)技术创新:各擅胜场,互有长短

国外油气田在技术创新领域堪称先锋,智能完井技术独树一帜,以井下永久传感器、流量控制阀、数据传输系统为核心,实现油井生产动态实时监测、多相流精确计量与流量自主调控,适配复杂油藏精细开发,有效延缓产量递减。如北海某油田应用后,产量提升 15%,含水率控制更优。
分层注采技术亦是国外强项,利用智能配注系统,依据油藏各层渗透率、压力差异,远程、精准调配注入量与采出量,确保均衡驱替,提高波及系数。中东老油田借此技术采收率提升超 10 个百分点。
井下信号传输方面,国外率先采用高速率、抗干扰的光纤通信,井下高清视频、海量监测数据实时回传,为智能化决策筑牢根基。
反观国内,近年来技术创新成果丰硕,5G 技术赋能油气田,与物联网融合构建超高速、低时延数据传输网络,无人机高清巡检、远程设备操控如虎添翼;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嵌入油藏数值模拟,复杂油藏建模、剩余油预测精度显著提升,助力老油田 “二次开发”;自主研发的智能注采设备崭露头角,逐步打破国外垄断,在部分油气田实现规模化应用,降本增效成果显著。但不可否认,在基础研究、高端设备制造等关键环节,与国外仍存差距,原始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二)资源利用:殊途同归,高效为王

面对油气资源日益稀缺,中外油气田在提高采收率、挖掘复杂油气藏潜力、融合新能源等方面不谋而合,却又各具特色。
国外在提高采收率上,化学驱油技术成熟,新型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研发领先,驱油体系性能卓越,特定油藏采收率提升 20% - 30%;微生物驱油领域大胆创新,基因编辑微生物精准改造,适应极端油藏环境,激活残余油,部分油田应用后产量稳步回升。
复杂油气藏开发,国外凭借深厚地质研究积淀,多学科交叉精准 “画像”,深水、页岩油气开采技术先进,深海浮式生产平台、页岩油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成熟,解锁全球多处难采油气宝藏。
新能源融合利用方面,欧洲油气田先行先试,海上风电场与油气平台联合供电,太阳能为偏远井场补能,能源转型稳步迈进。
国内则立足国情,化学驱油规模应用,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技术持续升级,采收率超 50%,为老油田稳产提供坚实支撑;复杂油气藏开发多点开花,塔里木盆地超深油气勘探开发屡获突破,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开采技术达世界先进;新能源融合因地制宜,西部油气田风电、光伏项目与油气生产协同互补,构建绿色能源生态。总体而言,我国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资源开发独具心得,但新能源融合的广度与深度,相较欧美仍有拓展空间。

(三)环保理念:绿色共识,践行有别

环保浪潮下,中外油气田均将绿色发展奉为圭臬,只是在具体实践路径上有所差异。
国外油气田环保法规严苛,促使企业重金投入污染防治。废气处理上,催化氧化、吸附等技术联用,净化效率超 95%,减排效果显著;污水处理工艺精湛,膜分离、生物降解深度净化,回用率高达 80%,实现近零排放;生态修复注重长期监测、科学规划,引入本地物种重建生态群落,受损土地重焕生机。
国内油气田秉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源头削减污染,清洁生产技术广泛应用,钻井液、压裂液无害化配方普及,减少废弃物产生;环保设施加速升级,撬装式污水处理装置、挥发性有机物回收系统高效运行;生态保护与当地生态工程衔接,植树造林、湿地恢复构建生态屏障,守护油气区生态底色。不过,在环保技术精细化、标准化及公众参与度方面,我国尚有进步空间,需借鉴国际经验持续完善。

(四)管理运营:模式多样,协同为上

国外大型石油公司管理运营模式多元且成熟,以埃克森美孚为例,全球布局智能化管控体系,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实时分析全球业务数据,优化资源配置,钻井、生产、运输各环节无缝衔接,运营效率独步全球;产业链整合深度嵌入,从油气勘探到终端销售全链掌控,抗风险能力超强;跨文化团队管理卓越,汇聚全球人才,激发创新活力,为项目推进注入动力。
对比之下,国内油气田管理运营具本土特色,国有企业主导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建设重大项目;区域协同作战凸显优势,不同油气田技术共享、产能互补,应对市场波动;数字化管理平台加速构建,整合生产、安全、环保等模块,迈向智能化精细管理。但面向国际市场竞争、产业链高端延伸,我国油气企业在国际化运营经验、高端技术服务能力等领域亟待补强,需在开放合作中成长蜕变。

展望未来:智能油气田的星辰大海

展望未来,国内外智能油气田建设必将朝着更加智能化、绿色化、协同化方向大步迈进。
技术创新上,量子计算有望为油气勘探开发的海量数据处理、复杂模型运算带来颠覆性变革,大幅缩短运算时间,精准揭示油藏奥秘;纳米技术助力油气开采,纳米机器人深入微观孔隙,智能驱油、精准修复油层,提升采收率;人工智能与物联网融合走向纵深,实现全产业链智能感知、自主决策与精准调控,打造智慧油气生态。
新能源融合领域,海上油气田将与大规模海上风电场、漂浮式光伏深度融合,构建 “风光油气” 互补供能体系,能源自给自足、余电上网;陆上油气田巧用周边土地资源,发展分布式能源,风电、光伏、地热多能联供,降低碳排放,向 “零碳” 迈进。
全球合作层面,各国油气企业、科研机构将跨越国界,围绕智能油气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携手共进。联合攻关深海、极地油气开发难题,分享智能油田建设经验,共促全球油气行业可持续繁荣。我国智能油气田建设在这一浪潮中,将依托完备工业体系、海量数据资源、强大科研实力,深度融入国际合作,汲取全球智慧,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全球能源变革贡献磅礴中国力量,向着智能油气田的浩瀚星辰大海奋勇启航。

京ICP备18044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