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油气田建设:突破重重难点,开启能源新篇章

我国油气田智能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油气田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进程不断加速,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不少油气生产企业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助力下,踏上了数字化转型之路,部分油区已基本完成以数字油藏、数字井筒、数字地面为核心的数字化应用建设,覆盖油气田开发生产各个业务领域,初步搭建起资源共享、优化集成的信息系统平台,并打造出一系列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实现了企业决策分析智能量化、生产运行实时优化、生产管理高效协同、生产经营精细管控的一体化运作模式。
“三桶油”(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作为行业主力军,在智能油气田建设方面更是全面发力。中国石油较早开启智能油气田建设,发布了国内首个智能云平台 ——“勘探开发梦想云” 平台,以此为依托,上游业务逐步向智能化迈进,旗下长庆油田的数字化覆盖率超 90%,走在行业前列,且按规划到 2025 年将达成油气田 100% 数字化的目标;中国石化于 2013 年启动智能油气田建设规划,2018 年先后在中原油田普光气田、西北油田采油三厂开展示范试点,后又推广至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田、胜利油田海上平台,其中西北油田成效显著,基于石化智云平台,基本实现现场可视化、生产自动化、油藏数字化、管理信息化、决策智能化;中国海油 2012 年确立智能油气田建设目标,致力于构建勘探开发协同工作环境与海陆协同工作体系,大力推进海上作业平台智能化改造,当前已有 28 座平台完成无人化改造,平台无人化率达 11%。
虽说我国油气田智能化发展势头迅猛,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较,仍存在不小差距。国际上部分石油石化行业已然迈入完全智能化阶段,而我国大多还处于智能化起步阶段,仅少数油气田达到完全智能化。从技术层面看,我国油气企业上游的信息化水平虽在国内领先,可在数字化覆盖、数据服务、数据共享、技术平台、信息化对业务应用的全面支持,以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信息安全等诸多方面,与国际领先石油公司对比,还有较多需要补齐的短板。

一、技术瓶颈:亟待突破的难关

(一)数据采集与传输之困

在智能油气田建设里,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数据采集与传输是根基。可现实中,油气田常处复杂恶劣环境,像沙漠、深海、极地等地,传感器易受高温、高压、腐蚀等影响而故障,致数据采集不准、中断。例如,沙漠里的风沙易侵蚀传感器,使其精度下降;深海中的高压对数据传输线路损害大。并且,偏远油气田区域网络信号差、带宽不足,制约数据实时传输,有的地方甚至只能靠卫星通讯,成本高、延迟大,影响生产决策及时性。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难题

油气田生产会产生海量、多源、异构数据,处理分析这些复杂数据,现有技术算力常不足。大数据存储、管理和快速检索面临挑战,传统数据库难以满足需求。同时,数据分析算法精度也有待提高,像油藏数值模拟、剩余油分布预测等,现有算法与实际有偏差,难给精准开发方案提供有力支撑,易造成开采过度或资源浪费。

(三)技术集成与兼容挑战

智能油气田需集成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多种技术,构建统一智能管控平台。但不同厂商系统、设备接口不统一、标准不一致,集成时兼容性问题频发。如某油气田引入新自动化钻井系统,却因和原有生产管理系统接口不适配,数据交互受阻,系统无法协同工作,影响整体智能化进程,还增加了运维成本与管理难度。

二、资金压力:前行的沉重枷锁

(一)高额前期投入

智能油气田建设的前期,资金的需求量堪称巨大。研发先进的智能化技术、购置适配复杂油气开采环境的智能设备,以及大面积铺设能满足海量数据传输需求的通信网络,无一不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撑。就拿一个中等规模的油气田来说,仅是初步搭建智能生产管理系统,采购配套软件、服务器等,费用就可能高达数千万元。对于油气企业而言,在油价波动、成本攀升的当下,要筹备如此庞大的资金用于智能化建设,实在是困难重重。很多企业因此陷入两难境地,不投入资金进行智能化转型,未来发展堪忧;投入资金,又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

(二)运维成本高昂

智能油气田建成后的运维成本,同样不容小觑。一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的薪酬支出占了很大比重,要维持智能化系统的稳定运行,需要既懂油气专业知识又精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稀缺,人力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智能设备的更新换代、软件系统的持续升级,以及应对突发故障的维修费用,都如同流水般源源不断。而且,随着技术迭代加速,设备和软件更新周期愈发缩短,进一步加重了运维成本负担,让油气企业在智能化道路上的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

三、人才短缺:发展的 “心腹大患”

(一)复合型人才匮乏

智能油气田建设需要大量既懂油气专业知识,又掌握信息技术、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现实情况是,传统油气专业教育体系侧重于地质、开采等专业知识传授,对新兴信息技术融合不足;而信息技术相关专业人才又普遍缺乏油气行业背景知识,导致既懂油气又通智能技术的人才凤毛麟角。这使得在智能油气田项目推进过程中,常常面临无人可用或人才技能不匹配的尴尬局面,严重制约了技术研发、系统集成与日常运维等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人才吸引与留存难题

油气田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与繁华都市形成鲜明对比。这使得油气企业在吸引外部人才时先天处于劣势,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即便招进来人才,后续的留存也是大问题。偏远地区的薪资待遇提升空间有限,职业发展机会相对较少,培训资源匮乏,人才晋升渠道狭窄,难以满足员工个人成长需求。长此以往,员工离职率居高不下,企业陷入 “招人难、留人更难” 的困境,智能油气田建设所需的稳定人才队伍难以组建。

四、信息安全:隐藏的 “定时炸弹”

(一)多环节风险

在智能油气田里,信息安全可是重中之重。从油气井现场的各类终端设备,到传输数据的网络,再到存储海量数据的云平台,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油气田的终端设备,像传感器、智能仪表等,往往直接暴露在野外,极易遭受物理破坏与非法入侵,一旦被黑客操控,篡改数据,就会给生产决策传递错误信息,导致开采失误。而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网络攻击防不胜防,黑客可能通过恶意软件、网络嗅探等手段窃取数据,造成商业机密泄露,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云平台若存在系统漏洞,还可能被不法分子攻破,导致整个油气田的生产数据瘫痪,生产运营陷入混乱。

(二)安全防护困境

虽说油气企业意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可当前防护手段仍难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威胁。一方面,网络安全技术更新换代极快,油气企业需投入大量资金与精力紧跟步伐,像新型加密算法、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对企业技术实力是巨大考验;另一方面,员工信息安全意识参差不齐,一个不经意的操作,如使用弱密码、随意连接外部网络,都可能为黑客打开 “方便之门”,而加强全员安全培训,又非一朝一夕之功,信息安全防护之路任重道远。

五、组织变革:转型的 “阵痛”

(一)架构调整阻力

传统油气田企业组织架构往往是条块分割、层级分明,部门间壁垒森严。可智能油气田建设需要多部门紧密协同,像地质勘探、油藏工程、采油采气、信息技术等部门得形成合力。打破固有架构,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谈何容易。一些老员工习惯旧有工作模式,对新流程、新职责接受慢;部门领导也担心权力重新分配、利益受损,从而抵触变革,使得组织架构调整频频受阻,难以适应智能化发展需求。

(二)管理模式适配难题

旧有的油气田管理模式多是基于经验决策、层级审批,流程冗长。智能油气田时代,生产实时数据瞬息万变,需要快速响应、灵活决策。引入敏捷管理、扁平化管理理念时,新流程与旧规范冲突不断,员工无所适从,管理层也担忧失控风险,新管理模式推行艰难,导致智能油气田建设的制度保障缺失,难以顺畅推进。

展望未来:智能油气田的曙光

虽说智能油气田建设困难重重,但并非无解。一方面,随着 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持续迭代,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的难题有望逐步攻克。5G 网络的低延迟、高带宽特性,能大幅改善偏远油气田区域的数据传输困境;人工智能算法的精进,将让数据分析更精准高效,为开采决策提供坚实依据。另一方面,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促使油气企业加大智能化投入,为技术研发、人才培养、设备更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不少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携手,共同攻坚关键技术,为智能油气田建设筑牢技术根基。
智能油气田建设虽挑战艰巨,但前景一片光明。相信在技术进步、政策支持与行业协作之下,这些难题终将被逐一破解,我国油气田将全面迈入智能化时代,实现油气资源的高效、安全、绿色开发,为能源保障与经济发展注入磅礴动力,助力我国从油气大国稳步迈向油气强国。

京ICP备18044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