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解析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地面数字孪生建设实施步骤与策略

  1. 地面工艺流程的复杂性:与油气藏和井筒的生产流程相比,地面生产的工艺流程具有鲜明的特点。其流程长度较长,涵盖多个环节与步骤,从原料输入到最终产品输出,中间穿插着众多复杂的操作工序。流程节点极为丰富,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每个节点的功能和作用各不相同,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基础设备部件在结构设计上精巧且复杂,同时在功能实现上也具备高度的专业性和多样性。

在开展建模工作时,精准界定建模范围是首要任务。这需要对整个地面生产系统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剖析,明确哪些部分是建模的核心区域,哪些是辅助部分,从而确保建模资源的合理分配。深度聚焦关键流程节点,意味着要找出那些对整个生产流程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节点,如关键的加工环节、物料传输的枢纽等。在设备建模过程中,精细把控颗粒度十分关键。对于重要设备,要尽可能详细地构建模型,精确到每个零部件的细节;而对于一些相对次要的设备,则可以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适当简化模型,以提高建模效率。

完成建模后,依据实际生产工艺对静态模型进行渲染至关重要。通过先进的图形渲染技术,赋予模型逼真的外观效果,使其在视觉上与真实设备和场景高度相似。同时,运用精准的动作驱动技术,模拟设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运行动作,如设备的启动、停止、运转速度变化等,从而实现对真实生产场景的全方位、高度还原,为后续的生产模拟和分析提供坚实的基础。

  1. 建立设备的分析模型:地面动设备和静设备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从设备的采购选型、安装调试,到日常运行维护、性能优化,再到最后的报废处理,每个阶段都需要进行精细化管理。在这个过程中,明确借助数字孪生技术进行重点管理的设备是关键步骤。像外输泵,它负责将生产出的产品输送到指定地点,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输送效率和质量;注水泵则在注水工艺流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关乎整个生产系统的压力平衡和地层能量补充。

在实际操作中,积极接入设备厂商自带的诊断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这些诊断系统通常是厂商基于自身的技术积累和对设备的深入了解而开发的,能够提供设备运行的基本参数、故障预警等信息。通过与这些系统的对接,可以快速获取设备的实时状态数据,为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提供第一手资料。

与此同时,高度重视数据驱动诊断模型的构建与应用是提升设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利用海量的设备运行数据,可以建立起能够准确反映设备运行规律的诊断模型。这些模型通过对设备的振动、温度、压力等多维度数据进行分析,能够提前预测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从而避免因设备故障而导致的生产中断。

对于管道生产环节,重点引入专业的管道分析模型必不可少。管道作为油气输送的重要通道,其运行状态的安全与稳定直接关系到整个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行。专业的管道分析模型能够对管道的应力分布、腐蚀情况、流量压力变化等进行精确模拟和分析,及时发现管道存在的潜在风险,为管道的维护、修复和更换提供科学依据,有效提升管道系统运行状态的监测与分析精度。

  1. 地面生产上下游的联动:地面生产流程是一个从井口采出开始,依次经过管道输送、计量、增压、油气水分离,直至最终外输的完整且紧密关联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且相互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联系和物质能量交换。

在构建业务流程时,全面考量井筒、管道与场站之间的上下游联动关系是确保生产顺利进行的关键。井筒作为油气资源的开采源头,其开采效率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后续的生产环节。管道则承担着将井筒采出的油气输送到各个场站的重任,管道的输送能力、输送安全等因素对整个生产流程至关重要。场站作为对油气进行加工处理和调配的重要场所,其内部的工艺流程和设备运行状况也与上下游环节紧密相连。

通过科学合理的流程设计,将不同生产工艺环节中的设备有机连接起来。例如,在计量环节,精确的计量设备能够为后续的生产调度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增压环节的设备则需要根据管道的输送压力和流量需求进行合理调节,确保油气能够顺利输送到下一个环节。通过这种上下游联动分析,可以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全面监控和优化。当发现某个环节出现异常情况时,能够迅速定位问题所在,并通过调整上下游设备的运行参数,实现生产的动态平衡和优化调度,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潜在问题,提高整体生产效率与安全性,降低生产成本,保障生产活动的持续稳定进行。

京ICP备18044876号